《腦筋急轉彎2》走向自我接納的過程

2024-07-01

撰文者: 振芝診所 鄧經暉諮商心理師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圖片來源:網路


(以下內文討論到《腦筋急轉彎2》的部分劇情,若尚未看過電影請斟酌閱讀)

  隨著年齡的增長,主角萊莉來到了青春期,除了原本的五種情緒(樂樂、憂憂、怒怒、厭厭、驚驚),在這次的故事裡多了幾位新夥伴:阿焦(焦慮)、阿慕(羨慕)、阿廢(厭倦)、阿羞(尷尬)。

真實的情緒

  電影一開頭,萊莉腦中的家庭小島變得小小一個,取而代之的是友情小島。青春期的到來,意味著我們變得更重視同儕關係,萊莉必須開始思考如何打進自己喜歡的人際圈裡。

  也就是這時,阿焦、阿慕、阿羞上場了。我很喜歡電影在使用情緒來影響萊莉選擇的這個過程。剛抵達營隊,仰慕的學姊找上自己,阿焦引導主控台讓萊莉暫時拋下舊友。阿羞,在萊莉太忘我在休息室與朋友打鬧的時候,出手讓萊莉安靜。當萊莉有機會進入學姐的朋友圈,阿慕則讓萊莉有動力,更想成為這群"酷"學生的一員。

  我們都無法否認,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過去。進入青春期,面對更多的同儕壓力,這些情緒正在協助我們更加圓融、社會化。這個過程在觀眾眼裡看起來或許有些笨拙,就像萊莉為了融入學姊,鄙視自己以前喜歡的樂團(隨即被戳破)。不過你我都清楚知道,若不是在這段時間做出這些蠢事,我們沒有機會好好的跟這些情緒認識。

焦慮

  《腦筋急轉彎2》當中,阿焦(焦慮)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說到焦慮,每個人可能都會經驗到,一種煩躁、停不下來的感覺,不過焦慮究竟是什麼?

  心理學裡給出比較清楚的定義,焦慮指的是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不安或擔心。比方說,當你在十字路口差一點被急駛而來的汽車撞上,當下你感到的是「害怕」(這時你腦中的驚驚應該在主控台瘋狂亂按)。但下一次你又走到同一個十字路口,或甚至是每一次要過馬路,你都感到「焦慮」,擔心會不會又遇到危險(阿焦已經在逼大腦模擬各種可能被撞的情境了)。

  回到這位阿焦,在電影中從佔據主控室,到漸漸失控。我們可以更加理解焦慮實際的樣貌。面對最後的球賽考核,阿焦在萊莉睡前開始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;最後一次在球場上,阿焦引導萊莉去做更多激進的行為。這些都是阿焦嘗試要讓萊莉有更好的未來,抹除各種導致不好結果的可能性。

  電影也真實的呈現給我們看,當你任憑焦慮掌控所有行為時,正如阿焦在主控室失控一般,你的所有舉動在其他人眼裡看起來有多麼「瘋狂」。電影指出一個重要的關鍵,我們得學著如何運用,或者說,如何與這些情緒共處。

面對焦慮,諮商師有什麼看法

  若要說在心理學的理論中,有什麼方法可以應對焦慮,那可以說是玲瑯滿目。不過光是從電影當中,就可以發現一些實際上萊莉,或者說這群情緒們在嘗試與阿焦拉扯的方式。其實回到我們現實的人生中,這些方法也非常有幫助。

未來可被建構

  這個概念出自於我很喜歡的諮商理論 - Solution-focused Brief Therapy(SFBT)。大部分的我們,在面對困擾,面對問題時,很擅長找出那些我們不想要的結果。

  然而我們花費較少的時間去思考,我們希望什麼事情發生。SFBT當中,最常被使用的問句之一是:「如果困擾消失了,我希望...。」請你暫停一下,問問看自己這個問題。也許你會發現,你得花些時間思考才能回答。

  我們回到電影中,萊莉在營隊最後一晚失眠的時候。阿焦正掌握主控室,要求腦中所有人去畫出所有「壞」的可能性。大概跟你我平時的經驗一樣,這些「壞」的可能性可謂罄竹難書,永遠沒有列完的一天。但是當樂樂一群人進到這個畫室,開始描繪一些「好」的可能性之後,萊莉很快地就平靜下來,阿焦也不再能夠掌控所有人的畫作。

  建構「好」的未來,有幾個好處。當腦中的思考聚焦於這些你嚮往的未來時,注意力被放在如何達成目標,而不是如何避免失敗,此時焦慮可以暫時休息。

  此外,「好」的未來是會越想越清晰的,「我想變得自信一些。」、「怎樣算是自信一些?」、「我想在哪個部份變得自信一些?」....,隨著未來被更清楚的建構,你將獲得更具體的步驟來達到想要的「好」結果。正如同電影中,樂樂一行人畫出「好」的畫面後,更多具體與詳細的畫面就接連被其他大腦中的成員勾勒出來。

外化

  除了建構未來,這邊也想跟大家分享另一個在敘事治療中常見的詞 - 外化。意思是將困擾與當事人切開,你是在跟這個困擾對抗、互動或協調,不代表你本身是有問題的。

  在電影裡面,每一個情緒都被賦予一個角色,換句話說,他讓原本我們腦中的情緒被「外化」了,這些情緒不完全等於萊莉。這麼做的好處是,你有機會跟情緒分開,是這幾位角色造成你的情緒困擾,而不是你本身有問題。此時,我們不妨就用電影中的這個觀點來與自己對話,我們一起來試試看一些轉換。

「我脾氣很不好,容易生氣。」

→「有時怒怒會霸佔主控台,請他下來會需要耗費一番功夫。」

「我很容易焦慮不安,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。」

→「阿焦常常求好心切,想要讓我避開所有危險,但有時真得太過頭了。」

「面對誘惑,我常常變得不自律。」

→「樂樂看見有興趣的事情就直接按了主控台的按鈕,我常常來不及阻止他。」

  當這些情緒困擾被外化,也許你會發現要跟他們共處變得簡單了一些。通常,你也可以繼續跟自己對話:「上次阿焦又開始擔心,我是怎麼安撫他的?」逐步去找到自己與每一種情緒的關係。

自我整合接納

  回顧電影的劇情,其實編劇一直在傳遞一個觀點,不論是什麼回憶、情緒,都是你的一部份,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,豐富的自我概念才能漸漸成形。

  我們總會有一些想要成為的樣子,就如同樂樂一直想讓萊莉不要有負向的想法或感受。然而現實總是有一些意外,你我都曾不小心犯錯,也許都曾是別人故事中的壞人,也可能做過一些很愚蠢的決定。

  電影的一開始。萊莉的核心自我概念是「我是個好人」,所以任何不符合這個自我概念的情緒、記憶,都被拋諸腦後。換句話說,萊莉在告訴自己,只有表現得像是個好人的時候,才值得被自己記住。

  最後一段的劇情,萊莉所有記憶被沖回來,核心的自我概念不停地變化、整合,在這個過程中,萊莉正在嘗試去接受自己的每一個樣子,好的、不夠好的。她看見自己最「真實」的樣子,也允許自己有這些樣貌。

  這樣的過程非常值得你我學習。愛自己,不是下班後買一塊蛋糕這麼簡單。而是你認識自己的各種樣貌,承認也接受自己有那些不這麼好的地方,但仍然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驕傲。

  這份愛可以成為肥沃的土壤,你不設定自己值得被愛的條件,欣賞著你原始的樣貌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你反而更有機會成長發芽,伴隨著不怕被自己拒絕的底氣,陪伴自己走向你想去的地方。


更多鄧經暉心理師文章

憂鬱症如何走出來?心理師教你自救與陪伴的好方法!

《元素方城市》以心理學探討戀愛關係(上)

《元素方城市》以心理學探討戀愛關係(下)